生產大量星星的「孔雀雲」暗示星系之間交互作用
新發現

生產大量星星的「孔雀雲」暗示星系之間交互作用

Read time: 1 minute

這裡的兩張圖片,看起來是否有點像孔雀開屏,七彩炫麗的尾巴?
仔細想想,好像不是。實際上,這是我們鄰居星系裡的2朵巨大氣體雲。那好像是「羽毛」的東西 ,是長絲狀氣體。凹瑪望遠鏡的新觀測顯示,就在這兩朵雲裡的深處,氣體被壓縮成好幾顆質量非 常大的恆星。
恆星質量有大有小,我們的太陽,是所謂「低質量恆星」。並且我們已經知道,低質量恆星的誕生 ,是發生在一些巨大的冷氣體塵埃雲中。但是天文學家還不清楚的是,那些質量非常大的恆星,到 底是怎麼誕生的。因為,如果要形成質量是10個太陽質量的大恆星,必須將大量氣體壓縮到一個小 小的區域,不過這很難,因為氣體受壓縮,溫度會升高,溫度升高,它就又膨脹了。
不過,現在,這兩朵「孔雀雲」可以暗示我們,宇宙裡,會以什麼方式解決這樣的難題。羽毛狀細 絲的存在,表示雲相當程度已經受到了攪動。正因為有那些擾動的湍流運動,所以,雲的某些部分 變得非常密集。甚至它密度高到,可以開始形成大質量恆星。
那麼,這些攪拌又由什麼造成呢?天文學家認為,那是由兩個小星系間的交互作用造成的,那兩個 小星系也就是:「大、小麥哲倫雲」星系。在南半球夜空中,人們不難欣賞到這兩個有幾分朦朧感 的星系。
兩片「孔雀雲」,就是位在大麥哲倫雲裡。大、小麥哲倫雲雖然今天看起來,彼此分得滿開,但2 億年前,它們曾經很靠近彼此地擦身而過。
在兩億年前那次近距離碰撞中,小麥哲倫雲裡的一些氣體剝落下來,流到大麥哲倫雲星系中。然後 ,這道剝落下來的氫氣流,便與原來就在大麥哲倫雲星系裡的氣體互撞。就是這樣的碰撞,形成了 紊亂的絲狀結構,而讓大質量恆星得以誕生 因此,新的凹瑪觀測結果,揭示了星系相互作用與重量級大恆星形成,這兩者之間,可能有關聯。
至於凹瑪望遠鏡所呈現的圖像中,孔雀開屏的七彩尾巴,又有什麼故事呢?其實,那炫麗七彩並不 是真的,這些顏色只是用來顯示氣體的組成和速度的變化!

發現了什麼?

由凹瑪望遠鏡拍攝到的這兩個恆星形成區域,都是屬於一個叫做N159的大型恆星苗圃的一部分。N159位於大麥哲倫雲中,距離地球約16.7萬光年。位在左邊的那個區域被叫做「N159E-蝴蝶星 雲」;右邊的叫「N159W南」。這兩片雲相距約150光年。然而,它們結構上呈現出非常相似的特徵,都孕育著好幾個年齡相仿的巨大恆星。這些特徵也正是為什麼天文學家認為它們一定是在同 一個單一原因下造成的:約2億年前,大、小麥哲倫雲之間的那次近距離撞擊,就是那個原因。

誰發現的?

觀測大麥哲倫雲中兩朵像孔雀開屏的恆星形成區的,是一個國際大型天文團隊,由名古屋大學 的福井康雄教授和日本大阪府立大學的徳田一起博士,兩位共同主持。團隊中有日本、美國、法國和德國同事。他們在《天文物理期刊》上發表了兩篇論文——兩片「孔雀雲」都各有一篇。


ALMA URL